最近我有一個剛考上重點中學的來訪者,開學后第一次考試考了80多分。本來孩子還本來挺高興的,結果被一件事情整“崩潰”了。因為他的一個同學拿到自己考試成績后崩潰地嚎啕大哭,原因是這位同學雖然考了90多分,但還是覺得自己考砸了。相比較之下,我的來訪者心態一下子崩了。然后他就躺平了,拒絕上學了。因為他覺得再努力也不可能達到那個完美的結果。而這所重點中學的高中錄取分數線,中考7門課,離滿分不到5分。
孩子們把這種現象稱之為“卷”。
當他們發現自己卷不過以后,就選擇躺平,棄學,死宅。
在剛舉辦的亞洲教育論壇上,我談到了北京的孩子們內卷導致心理健康惡化,極端事件頻發的問題。演講后,很多教育系統的老師們紛紛來告訴我,他們所在城市地區可能比北京更卷,或者說,更加焦慮。
當越來越多的孩子躺平不干棄學后,我們中國真的也要像日本一樣會要出現平成廢宅(指出生或成長于明仁天皇在位時期的日本青年避免社交,反對消費主義,甚至放棄婚嫁生育,喪失了理想與希望,這直接導致日本自殺率居高不下。)一代人嗎?
我一直關注青少年心理健康領域。近年來,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問題日趨惡化。
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是一頭房間里的大象,它已經肆無忌憚地闖進了孩子們的房間,踩踏得一片狼藉。
有一些基本的數據,可以說是觸目驚心。
我們正在經歷一場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疫情,對所有人都有嚴重的影響。世界衛生組織認為去年一年全世界增加了9000萬的焦慮障礙、7000萬的抑郁障礙?!秶裥睦斫】祱蟾妗?4.6%的青少年抑郁癥狀的篩出率。當然不是抑郁癥,是抑郁癥狀,但即便是抑郁癥狀,我們也不應該對此輕描淡寫。因為這樣的一些抑郁的癥狀,不管它是否符合抑郁癥診斷,確確實實在影響著我們青少年的生活質量、學習狀態、幸福和美好的人生體驗了。
它不是一個“狼來了”的狀況,實際上,“狼”,已經來了。國家衛健委做的研究,17.5%的兒童青少年精神障礙的時點患病率。南京腦科醫院在柳葉刀上發表的數據,中國中學生群體中,非自殺性自傷的發生率高達27.4%。
我在2022年的10月份,在北京和睦家康復醫院,開設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門診;在11月份,我們開出了相關的幫助青少年從厭學、休學、棄學的狀態當中走出來的青少年心理健康訓練營。
之所以要做這樣的事情,是因為現在確實問題越來越多、越來越嚴重。我也曾經和國家衛健委、國家心理健康與精神衛生中心的領導,去全國各地調研,也發現全國各地的精神科醫院,大一點的精神科醫院,都在開設兒童情緒障礙病房,成為一個越來越普遍的現象。
究竟發生了什么,使得這個狀況變得如此的嚴重?
在我看來有4個主要的原因。
一個就是普遍存在的、越來越大的學業壓力和內卷;第二個是親子關系惡化;第三個,我們的孩子對人生價值意義的迷茫;第四個,因為疫情的影響,疫情影響到了兒童青少年的正常的學習,然后剝奪了他們社會交往和走到戶外活動的機會。所以,問題顯得更加的嚴重。
我們可以看到很多青少年心理健康狀況的怪現象。
這個怪現象是什么呢?
第一,我們青少年的物質條件越來越豐富,但是如果你接觸現代青少年的話,他們會告訴你覺得生活越來越無趣,好像是什么都有,要啥有啥,但是唯一缺的,就是快樂。
第二,學生的考分越來越高,但是他們的學習動力、學習的積極性卻越來越低,創造力越來越差。
第三,現在學校也好,家庭也好,學習的軟件硬件的條件越來越好,但是我們可以看到,學生卻越來越厭學、拒學,乃至于棄學。
第四,父母竭盡所能,耗盡家財,去購買學區房,去讓孩子參加各種線下的補習班,但是孩子們反感拒絕,往往親子兩代人之間,產生手機沖突、網絡大戰,乃至于因為玩手機、玩網絡游戲、刷抖音的事情,反目成仇。所以父母越努力,親子關系反而越差;父母越想幫到孩子,越幫越忙。
總之,孩子苦、老師累、家長急,孩子們痛苦到自傷自殘,三方滿盤皆輸卻停不下來。
全社會的焦慮不安,都要尋求即刻的滿足,我們又陷入一種自我催眠,這種自我催眠就是考上名校就什么都好,但事實是這樣子嗎?考上名校的孩子就幸福了嗎?美滿了嗎?
我曾經在高校里工作多年?;仡櫧?0年高校的情況,心理健康問題是越來越嚴重的,成倍地增長。高校心理咨詢量、危機干預量,基本上都是10年前的10倍,中小學更是日益惡化。
家長、孩子、老師,三方皆輸,這沒有贏家,沒有人從中真正獲益。原來你還可以把板子打在課外補習機構的身上,現在課外補習機構、教培行業整個都取締了,問題改善并不明顯。那么問題出在哪?
01
學業壓力、學習內卷越來越嚴重
去年教育培訓行業取消之前,當教育變成一種牟利的手段的時候,它就會變得非常瘋狂。有一些教育培訓機構絞盡腦汁來制造焦慮的廣告就是:您來,我們培養您孩子;您不來,我們培養您孩子的競爭對手。所以,在這樣的一個全社會的高壓下面,我們的孩子們,甚至于出現了很多的,尤其是疫情發生,各種因素疊加以后,青少年的自殺、自我傷害的情況,是疫情前的兩三倍甚至更多。所以你可以看到,我們孩子會說:“我只希望我能夠多睡一會。”我們的課業的內卷,已經卷到孩子們連睡眠都不能保障,連基本的體育活動都不能保障,那么必然會出現越來越多的人,在這樣一個惡劣的環境當中,出現嚴重的身心健康的問題。
為什么學業壓力如此之大?
孩子苦,體現在教育的拔苗助長上。最害人的一句教育觀念就是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。結果大家開始搶跑、偷跑。學業的難度越來越高。初中的孩子把高中的內容提前學了,高中的孩子把大學的內容提前學了。孩子們一上學就發現自己很多同學開學前就把很多課都學完了。我曾經有一個國際學校的來訪者,被要求提前去修世界名校的大學學分,以證明她的優秀,當學分沒有拿到后,她覺得自己聰明的人設“崩”了,在家實施了自殺。家長、學校、學校老師,他們處理自己的壓力、焦慮的方式就是不斷地增加作業,層層加壓,最后都傳遞到孩子。孩子為什么會感到人生迷茫,因為人生都沒有什么快樂可言,每天都是讓他們緊張、焦慮、痛苦的事情,那這個生命還有什么價值?
2016年時我提出了空心病的概念。那空心病的孩子是怎么養成的呢?空心病的孩子就是因為這樣的一些因素,就開始產生對學習的意義、生命的意義的懷疑。
所以,我們孩子們自我否定,覺得生無可戀。既然生命是不快樂的,那么它還有什么意義?學習是無聊的、無用的和無意義的。因為不能考第一,就稱自己是垃圾和學渣,而那些考了第一的,總是認為考得好是運氣,考不好才是必然的。這個時候他們產生了對人生的懷疑,也陷入到抑郁,甚至于自殺自殘的這種狀態。
02
親子沖突,手機戰爭
我們父母、孩子反目成仇,我們都是為孩子好。但是,父母愛孩子的方式讓孩子痛不欲生,我們的家長既單純又刻舟求劍。什么意思呢?就是孩子會認為家長心態、頭腦太過簡單。父母這一代人,60、70、80后這一代人的價值觀還是比較簡單的,生長的環境是比較簡單的。用我的話來講,“五講四美三熱愛,學習雷鋒好榜樣”。
但是我們現在的孩子普遍“早熟”,他們通過互聯網,更早、更快、更多地接觸外界的世界,接觸復雜的價值觀。所以孩子比父母“頭腦”復雜,然后父母又想把自己在青春期時的價值觀和經驗,照搬到自己孩子身上。父母這代人相信書包翻身,相信讀書改變命運,所以我們會希望孩子們重復我們的成功經驗。但是我們忘了一點,我們的成功是建立在國家改革開放40年的巨大成果之上的,我們是改革開放的最大獲利者,并不是只靠個人奮斗才有現在的成功的。但如果我們和孩子坐在一起討論什么是幸福,我們很可能說不到兩句就開始吵架。父母會認為吃得飽、穿得暖就是幸福,這確實是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的人的幸福所在。但孩子聽完就急了,說怪不得你們一天到晚說我身在福中不知福。因為孩子從來沒有缺過這些東西,他就感受不到這種幸福。如果問孩子你覺得什么是幸福,孩子會說我希望的幸福是我和父母彼此能夠平等尊重地對待。孩子說完這話父母也急了,問我們怎么不平等、不尊重了,我們明明什么事情都讓你決定。孩子接下來的反駁則讓父母啞口無言:是,你們凡事都會征求我的意見,但如果我不按照你們的意見去做,你們就會努力說服我,直到我按照你們的意見去做為止,所以我放棄了,我只要猜測你們想要什么答案,直接給你們就好,我的人生不是我的人生,是你們的人生,所以我可以隨時不要。我們還可以舉一個真實的案例。一位名校學生自殺未遂,原因竟是父母進他房間從來不敲門。父母會認為在自己家里敲什么門,孩子卻會認為這是對自己最基本的尊重。而當孩子們因為巨大的學習壓力,去網絡和游戲的世界去尋求一點放松和愉快體驗的時候,家長往往就把孩子的一切不如意都歸因到網絡游戲成癮上,殊不知,前者是結果,并不是根本的原因。
03
師生對立
師生關系為什么差?孩子們對老師評價越來越低。并不是孩子的要求高了,而是確實教學水平低了。那為什么教學水平低呢?原因很簡單,教學不再是為學習,教學只是為考試。所以用一些中學生的話來講,當知識變成了考點,學習就變得索然無味,因為它功利太強。教育不再是為了去探索世界,獲得真理,而只是為了通過“一場無關緊要的考試”。當學校對學生的評價體系極端地單一化之后,唯一的評價孩子的標準就是學習成績。“學習成績好什么都好”,學習成績不好什么都不好。這樣一個愚蠢的、單一的價值觀使得支撐孩子自尊的東西越來越少,所以孩子會越來越脆弱。沒有立德樹人這種教育觀的支持的話,我們的青少年也在做自己不認可的事情,從而自我否定。
04
空心病
那么也因此產生了空心病的問題,這關乎人生價值和意義。我覺得空心病問題的產生,實際上是有一定的進步的意義的,是因為我們物質豐富了,就需要追求更多的精神上的滿足。而精神上滿足不能得到的時候,心就更空了。
空心病主要有這樣一些特征。一個是抑郁的感受。但是為什么它并不是典型的抑郁癥或者雙向障礙,因為它對生物、藥物治療不敏感,甚至于無效。傳統的心理治療無論CBD還是精神分析,都很難去理解這樣的一類來訪者,因此療效很差。第二個癥狀,是孤獨感,無價值、無意義感,覺得自己人生無價值、學習無價值、學習動力缺乏。第三是自我缺失。否定自我的價值,不知道“我”是誰,“我”要成為什么樣的人。這樣的青少年也往往因為沒有自我價值支撐的評價標準,所以就尋求外部認同,非常在意外界,特別是學校、老師、家長、同伴對自己的認可。為了獲得他人的認可,去做那些符合他人期待,但并不是出于自己本心,特別是在學習成績上,所以把自己搞得非常累。
現在整個教育體系的驅動力就是考試再考試,每天都考試,這相當于這些孩子每天都在被評價。我的來訪者會告訴我,一次重要的考試會讓他緊張焦慮3周的時間??荚嚽暗共灰姷糜卸嘟箲],但是考試后他會擔心結果、擔心自己成績不好、擔心被老師批評,所以這種緊張焦慮、恐懼會持續很長的時間,并且成為一種常態。如果大家接觸到這樣一些孩子的話,你會發現他的這種焦慮是一種無時無刻的焦慮,我覺得都不完全是那種廣泛性焦慮,而是他一直處在這種對被評價的擔心和恐懼當中。
所以他們存在強烈的自我否定,覺得自己在做毫無意義的事情,然后否定自我的價值甚至于自我傷害,乃至于自殺自殘。
為什么我們這樣的一些青少年會自我否定?自我否定到自殺自殘的程度呢?
我的博士論文是在北京監獄里面做的反社會人格障礙研究。當時我在整個北京監獄系統,做了3000多犯人的測評,從3000多人當中,篩出來30多個非常典型的反社會人格——其核心特征就是缺乏共情能力,以傷害別人為樂——進入我的團體干預的研究。
團體(咨詢)開始破冰階段,會有一個類似“優點轟炸”的活動,就是請他們每個人寫自己的三個優點。結果這些服刑人員居然都異口同聲地寫了自己有一個優點:孝順。
孔子說“百善孝為先”,確實,一個人對自己父母的愛和敬,是人性當中最基本的、最原始的一種善良。
為什么我們現在的孩子會那么脆弱,會那么否定自己,都不喜歡自己,為什么會空心,跟我們的良知有什么關系呢?
中國文化對人性的認識是怎樣的?
“十六字心傳”是舜向大禹傳位的時候,在《尚書》里面有記載:“人心惟危,道心惟微,惟精惟一,允執厥中。”其中的提到“道心”,孔子解釋為“大學之道,在明明德”,是“本然自明之德”。孟子就更闡述得清楚了。中國的傳統文化中最核心的儒家文化當中有一個字可作代表,就是一直在講的“仁”,“惻隱之心,仁之端也,仁義禮智,我固有之”,就是與生俱來,人就會有這樣一個“五常”,仁、義、禮、智、信。禪宗六祖惠能也談到,“何其自性,本自具足”。
王陽明是中國傳統文化集大成者,他總結就是“夫人者,天地之心。不慮而知,不學而能,所謂良知也”。這就是所謂良知,是人與生俱來的。
也就是說,我們在做符合自己良知良心的事情,比如說像我們醫院醫務人員去抗疫,前線去救助,地震的時候去救助。那我會覺得我沒有一分錢,為什么要去做這些事情?因為做這件事情符合我們的良知和良心,是自我肯定的,不需要外界評價,我自己內心就足矣。我不可能認為我去幫助別人是一件害人的事情,那個時候就“本自具足”,但是如果我們做違反良知的事情呢?我們自己都不認可,“做賊都會心虛”,那么,如果做無價值和無意義的事情的時候,我們當然也會自我否定。
所以,我想提出這樣的一個觀點,就是因為我們現在的教育過度的、極度的功利主義、功利化、虛無主義化,所以我們的孩子被逼著去做那些無價值、無意義的事情的時候,他們也因此自我否定。用我們學生的話來講說:“我考得不好會很難過,考得好我也一點沒有什么好的感覺,只是逃過一劫而已。”
當他們被逼著不得不每天去做無價值、無意義的事情的時候,他們就開始自我否定和厭惡,也因此陷入到的抑郁的狀態中。
人的心理健康是有多個層面的。生物層面就是神經遞質,所以我們生物源性的、內源性的抑郁,用藥物治療效果是非常好的。人們很多是在心理層面的,行為的偏差、認知的扭曲、情緒的壓抑、潛意識的沖突、親密關系的問題也會導致抑郁的問題,那么就通過心理治療得以矯正。
現在我們遇到的這樣一些更加普遍的青少年的問題,可能是在精神層面,就是理想、信仰、價值觀這個層面的迷茫。這個時候我們可能就需要有更深刻的、更系統的、更基于人的良知和內心的治療的方法和途徑。
為什么我們的孩子生活在這樣一個對他們不友善的環境當中?這個環境就像是2015年影響全國的霧霾,它影響著幾乎每一個孩子。這個環境是怎么造成的?是來自于全社會的焦慮和壓力,層層傳遞給孩子,所以他們身上背負的壓力越來越大,最后就一定會崩潰的一天。
現在崩潰的孩子越來越多,從1%到2%,到現在20%、30%還在增加。本來壓力就大了,而我們現在,一個人維系自己的價值和利益的抗壓能力從哪來?抗壓能力來自于良知,在我看來,比如說我們現在壓力可能再高也高不過我們解放前為民族解放、社會進步赴湯蹈火的共產黨員、我們的先烈們,他們壓力肯定會更大,甚至可能要付出生命代價。但是他們有他們的價值觀的支撐,他們知道,自己在做有價值和有意義的事情,他們甚至也可以為此獻身都毫無畏懼。因為他知道這是在做對的、符合良心和良知的事情。
而我們的孩子們呢?因為他們知道分數是沒意義的。學習成績就這樣靠刷題刷出來。但評價他們的標準,只剩下學習成績這一個,他們沒有別的可以自我肯定的東西,因此他們的抗壓能力前所未有地薄弱。在這個雙重問題的作用下面,壓力空前地大,抗壓能力又絕對地小、越來越小,這個時候越來越多的心理健康問題就必然會產生。
我們在這樣一個飛奔的物質社會當中,我們的孩子們無助和迷茫。我會覺得像這樣一些問題,要只靠用藥來解決,只靠一對一的心理咨詢來解決,可能是非常困難的。我們無法把社會和教育的問題,完全通過醫療的方式來解決。就好像呼吸系統疾病的爆發,如果是因為霧霾造成的,那么不治理好霧霾就沒有辦法降低發病率,而治理好霧霾可能要比1千個、1萬個呼吸科醫生更重要。
所以怎么樣去破解這樣的問題?談一下我自己的看法,第一個我們要用治理霧霾的決心和思想,來治理教育的疾病,來治理教育的這個病態的環境。2015年的時候,全國的霧霾都非常嚴重。當時說英國花了20年時間才治理好霧霾,但是我們在黨和國家領導下,只用了一兩年的時間,霧霾基本上已經治理得比較好了。所以我們完全可能做到這樣一個事情,但是要下定這樣的決心來治療病態的環境,然后“矯枉”就是要“過正”。
那么怎么矯枉過正呢?
學習不該講競爭。我們現在過度地競爭,過度地內卷,所以在不斷地制造嚴重的心理健康問題。
考試是為什么?考試是為了更好地學習,是為了掌握知識,而不是為考試而學習。學習不能為考試,這樣學習就會變成索然無味,甚至于令人厭惡的事情。
如果要減輕孩子的壓力的話,恐怕現在非常重要的是要處理家長的焦慮,家長也需要治療。青少年個案的咨詢和治療的一個突出的特點,就是家長的焦慮。比如說我們現在在北京和睦家康復醫院青少年厭學、棄學的破繭訓練營會要求家長和孩子一起接受治療。大多的時候,家長的焦慮和壓力解決不了,孩子的焦慮壓力更解決不了。我們要重視家庭教育,家長要努力學習成長、行為示范。
我們經常又會說到,空心病問題怎么解決不了?我們也在教育,我們好像也一天到晚說立德樹人,但是為何收效甚微呢?中國文化中一個重要的思想,叫“知行合一,行為示范”。家長說得再漂亮,老師說得再漂亮,自己沒做到,或做相反的事情,那反而適得其反。比如,我曾經有一個厭學的學生來訪者,他們學校暑假補課。他并不是拒絕補課,他拒絕的、不認可的是什么呢?他不認可的是他的學校校長,是以進行愛國主義教育、進行法治教育為名,在暑假里開展補語數外的補課。所以校長在說謊,在公然違背教育政策,讓學生去做違背他們心愿的事情,他們當然更加感到迷茫和憤怒。
我曾經和湖南師范大學的燕良軾教授合作,做了一個“八心”的研究,研究良知的“八心”和空心病之間的關系。結果我們發現,就是越是缺乏感恩、孝敬、責任、是非、惻隱、羞恥、寬容、誠信心的孩子,他們空心的問題就越嚴重。當我們育人、育心,育這“八心”,實際上“八心”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精髓部分,使得我們孩子能夠在教師和家長的身體力行、知行合一的示范下面,努力成為有這樣“八心”的,自我認可的,有良知的高尚的人的時候,那么可能現在這樣的一些普遍的抑郁的問題,就能夠得到真正的消解。
我們恰恰可以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汲取養分和智慧。西方文化中那些糟粕的東西——消費主義、虛無主義、物質主義將人異化、物化,最后都讓人的心空了。只有幫助孩子修身養性,和諧自然,才能讓孩子成為內外合一、有良知的高尚的人。這就需要我們改變目前的教育環境,我們給孩子什么樣的環境,孩子就會長成什么樣的人——好的環境會讓孩子幸福、快樂,對國家民族有責任感,自己也是有力量且豐滿的。而要做到這些,我們作為成年人、作為父母和老師首先要做到,然后知行合一、身體力行、行為示范。金山銀山不如綠水青山,我們也應該認識到,名校高分不如立德樹人。